一带一路战略亟须补齐中国制造品牌短板
2023-03-17 来源:蓬莱机械信息网
一带一路战略亟须补齐中国制造品牌短板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制造业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舞台。作为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也充满了挑战。
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品牌应发挥更大的战略支撑作用,亟须补齐整体战略缺失、产业企业品牌效应不足等短板。
制造业品牌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传统制造业品牌是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纵观历史,品牌价值的实现与扩张是驱动2000多年古丝绸之路持续繁荣的主要动能,传统制造业品牌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主要载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制造业品牌享誉全球,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制造文明和丝路精神,凸显了中国传统制造对世界的担当。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为、中兴等一系列中国制造产品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有效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时,中国制造品牌赢得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显然,中国制造品牌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是互促共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曾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中国制造业作为创新之路的重要承担者和实践者,中国制造品牌作为创新成果的产品载体和价值载体,其创新发展必将成为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引擎。一方面,“一带一路”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制造业品牌创新,促进沿线各国分享我国制造业品牌创新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扩展,在这些领域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中国制造业品牌,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向产业中高端迈进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制造业品牌短板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转变契合了“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需求。但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品牌战略严重缺失。
首先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品牌”战略顶层设计缺失,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合作重点是“五通”以及“五通”的升级版“五路”,但二者都尚未谋划中国品牌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登上互联互通的国际大舞台。
其次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实施举措中缺少品牌战略支撑。无论是“装备走出去”还是“产能国际合作”,其发展定位与宣传等都缺乏对中国制造业品牌走出去的行动和战略举措。中国已同“一带一路”近20个国家开展了产能合作,开创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新模式,但在这些合作机制中,中国制造品牌如何定位、文化如何传播、品牌形象如何塑造、价值如何提升等都未能明确。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的是产品,而不是中国制造的品牌;“一带一路”国家认知的仍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品牌。